首页 | 追思缅怀 | 先生生平 | 媒体报道 | 学术成就 | 先生影像 
当前位置: 首页>>追思缅怀>>正文

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蒋亦元

2020年02月26日 15:33  点击:[]

2月24日,深受我们爱戴和敬仰的中国农业工程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农业大学蒋亦元教授因患肺癌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万千雪片扑面,如不尽的素笺白花倾诉着全体师生和校友们深切哀痛和不舍。

蒋亦元院士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贫旧中国,求学于日寇入侵、民族灾难深重的岁月,怀着科学救国、科教兴邦的抱负于异国他乡深造进修,又在学成后忘我地投身到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1950年的秋天,蒋亦元婉拒了母校金陵大学的挽留,放弃留校任教的良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广袤无垠的黑土地,志愿来到东北农学院做一名普通的农机教师。正是这一选择,让他执着无悔地在东农的沃土上整整耕耘了七十年、奋斗了七十年、奉献了七十年!

扎根东农

到东北农学院初期,蒋亦元在教授“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同时,担任苏联专家的助教,协助培养研究生。1957年,蒋亦元作为访问学者赴苏联。期间,他师从苏联农业机械理论权威、荣誉院士列多希涅夫教授, 从事收获机械的研究。回国后,在精研教学的同时,蒋亦元用所学理论创新开展科研工作。

他先是创建了平台式逐秸器的理论和两种逐秸器的结构参数的设计方法,成果入选全国统编教材,并被沈阳农具厂在改进“东风”康拜因的设计中应用。亚麻种子成套机械的研究成果在生产中被多年应用,清选质量与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悬挂式水田筑埂机的研究采用单面取土方式是当时国际通行的双面取土的一次革命,有助于减少平地作业用功量,并使作业功能扩大,首创聚四氟乙烯复面,解决了严重粘土和显著减轻了阻力;在乳牛饲养机械化的研究中首次采用先进的散放饲养方式、串连式挤奶车间及配套的饲料车间以显著降低劳力消耗……

初到东农,蒋亦元即已在理论研究的逻辑思维、分析与综合的技巧等方面展露出卓然的禀赋和优长。加之在教学科研中的突出业绩,他于1962年3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是全国农机系统中第一位晋升该职称的青年教师,并于1962-1965年,连续四度获评“哈尔滨市劳动模范”。

一生追求

蒋亦元院士在东农工作学习70载,其中专注于“水稻割前脱粒机械”研究近半个世纪,他曾多次表达,自己之所以能始终坚持这一课题,得益于世界著名大豆专家、老学长王金陵教授的一句名言:“要一条道跑到黑!”不要“浅尝辄止”。蒋亦元在敬重学长这一科研精神的同时,也是这一思想的践行者。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蒋亦元将“割前脱粒”这一世界公认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以后,就从未被其间的挫折与困难所吓倒。起步时,正值东北农学院从香兰农场迁到阿城。面对着无房舍、无仪器设备、一贫如洗的新校址,蒋亦元同全体东农人一道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依托一条荒沟(朝阳沟)建起的土窑洞,施工建起实验场房,在极端简陋的条件下继续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在最初的15年里,由于样机始终没能进行鉴定,周围的很多人都曾劝他试着搞些“别人已经搞出基础的课题”,然而蒋亦元却丝毫没有动心。他认为老跟别人跑的研究工作,是不可能有真正建树的。搞农业机械研究,不分热门还是冷门,无论是大还是小,更不能以数量来衡量成果,最关键的是要能够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切实问题,并且真正在科学上有意义。

蒋亦元提倡刻苦钻研,专心、专注、专致,同时,既探索机理、攻克技术又创制机器,勇开先河、敢闯难关。在向水稻割前脱粒机械研究这一世界难题进军的过程中,他的科研之路始终充满挑战,成功与失败备尝。一度,在苦心投入了十几年的阶段研究要推倒重来时,他仍旧满怀信心,笃志前行。正如他在自己的诗词中写到的那样:“身既许国,豪气犹然扬。纵倒疆场又何妨?”

正是这种 “一生追求”的勇气和行动,在20世纪80年代,蒋亦元终于带领团队突破国际公认难题,创造出水稻割前脱粒收获机器系统,解决了“落粒损失大”和“不能收获严重倒伏水稻”的难题,实现了国际首例摘脱籽粒同时将青绿稻草作青贮饲料收获技术突破,这一成功为农业机械领域提供了新的收获工艺、新的工作原理、新的工作部件,更赢得了国内专家的一致好评,被鉴定为“国内首创、国际一流”,被国内外同行专家评价为“为水稻种植者造福的一项重大发展”,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工程领域内首个最高奖项)。

此外,在相似理论的研究中,他指出了学术权威墨菲(G·Murphy)的π关系式合成理论中“组分方程必须具有相同形式”这一论断的重大缺陷,首次提出并证明“组分方程可以具有不同形式”的结论,显著提高其预测精度。

“孜孜弗倦,可登堂奥;涓涓不息,而成江河。”是蒋亦元院士的治学和做人的态度,而“勤于思践、敢于胜利、贵在奇正、重于专律、锲而不舍、韧于成败”的院士精神更是东农后辈学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常人真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农机工作者全身心地投身于事业,常与冰冷的机械打交道,因而会缺乏生活情趣。但蒋亦元院士却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志趣高雅。他常说,“想搞好科研的人,不应终日仅和数字、公式、定理等打交道,如能常读诗词,体会其精髓,以至习作,是有利于培养自己创新思维的。”他总会在工作学习之余挥笔泼墨,根据科研感受赋诗填词。其多篇诗作被收入《院士诗词选》。

伴随蒋亦元科研生涯的,还有一样精神润滑剂,那就是音乐。蒋亦元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农业工程学界每有文艺活动,作为最精彩的一幕——蒋亦元都会献上浓情一曲。在东农这片土地上,更是多次回响着《我爱你中国》《我和你》那一曲曲隽永之音。2004年底,在东北农大本科教学评估的文艺晚会上,蒋亦元深情演绎了那首《那就是我》:“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如果有一只竹笛向你吹响,那就是我……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就是我……

精神永远

“一个人若能够把自己的一生看做一个整体,就能够激发出自身潜在的勇气和能力,就能够在人生的岔路口作出正确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蒋亦元

蒋亦元院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他一生勤奋不辍、学风严谨、锐意创新、务实求真!他一生淡泊名利、学高为范、爱生如子、桃李丰盈,立德树人数十载,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杰出人才和科技工作者。

直到2019年年末,重病卧床的蒋亦元仍始终思虑着追求一生的科研工作,关切着奋斗一生的东北农大。在生命的尽头,蒋亦元慨叹:“尽管我为之奋斗一生的‘水稻割前脱粒’直到今天仍未能‘落地’产业化,甚至随着时代发展,水稻生产农艺的不断进步,我的机器改良愈加难以实现,但是我仍然无悔和欣慰,至少自己倾注一生的探索能给同仁和后来人以借鉴和参考。”

蒋亦元院士生前特别喜欢一首小诗,诗中把科学研究比做人类好奇心引发的“镂月雕星”的大事业:

梦想与理想来来往往

千帆过后,岛屿离离

世界会记得,我们来过

并留下好奇的痕迹

……

留下人类好奇痕迹的正是蒋亦元院士这样的先驱者,他用一生做出的探索必将载入史册。而他的科教人生诠释着永开先河、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逆境不馁、守之弥坚的顽强意志,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勤耕不辍、甘于奉献的无私品格,将同他为东农发展所做出的毕生贡献一同永远铭刻在东农的历史的星空,为后辈树立起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不朽丰碑!

蒋亦元院士的逝世是中国农业工程的巨大损失,是东北农业大学的巨大损失。科研没有终点,报国没有终点,蒋亦元院士走了,但他将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灯塔。当中国农业工程发展史一次又一次刻下他的名字,当他以大学者、真学者的襟怀融入广袤黑土之时,我们将永远铭记:德艺双馨,农机巨擘——东北农业大学蒋亦元!先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必将化作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不竭力量,感召激励吾辈扎根黑土、勤奋求索、爱国奉献,矢志前行!

大师远去,精神永远!

荣光永存,山高水长!

蒋亦元院士永垂不朽!

东北农业大学

2020年2月25日

上一条: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领导对蒋亦元院士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下一条:申德超:恩师永垂不朽!——深切缅怀恩师蒋亦元院士

关闭

©东北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备案号:黑ICP备05001969号

地址: 中国 哈尔滨 香坊区 长江路600号   电话Tel:+86-451-55190114

技术支持:东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