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追思缅怀 | 先生生平 | 媒体报道 | 学术成就 | 先生影像 
当前位置: 首页>>追思缅怀>>正文

蒋恩臣:深切缅怀敬爱的导师蒋亦元院士

2020年02月28日 18:28  点击:[]

深切缅怀敬爱的导师蒋亦元院士

蒋恩臣

惊悉敬爱的导师蒋亦元院士辞世,甚为悲痛。

我在恩师蒋亦元院士指导下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业,毕业留校后继续留在老师的科研团队,长期跟随老师出入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三十多年来,我始终得到恩师的言传身教、关心支持和无私帮助,长期接受先生的教诲和扶掖,同时深刻感受到恩师强烈的创新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丰厚的人文素养。往事历历在目,犹如发生在昨天。

先生始终强调自主创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秉持这种务实创新的精神,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割前稻麦联合收获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克服了经费及研究条件严重不足等困难,凭借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反复实验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先后成功研制了三代样机,这三代机型的工艺原理和主要工作部件多数为新的发明创造,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提起往事,老师唏嘘感慨,告诫我们:科学发展到今天,容易被发现和揭示的自然规律已不多见,要取得创造性成果,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必然面对失败的风险,如果试图避免失败,逃避竞争,那就不会有创造性成果可言,当然也就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术研究一定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勇于攻克难关。

先生一直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常年深入到基地,曾连续多个春节在外地忙碌,当时工厂招待所都休业了,吃饭就成了问题,他常常就在住处将就一顿,或轮流分派到厂领导家吃“百家饭”。在样机的研制过程中,从样机的构思、计算、设计到试制等各个环节,老师均亲自动手。试制现场,常见他在2米多高的机器上爬上爬下,满身油污。东北十月是水稻收获季节,气候反复无常,白天气温也会降至零度以下,已过花甲的老师总是不听劝阻,亲随样机到田间,密切观察工作状态。老师的许多发明和灵感就是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深厚的理论学养、敏锐的知解力、精深的外语水平、知行合一的工作作风,使老师始终能够走在科学前沿。

先生这种坚韧不拔的科学研究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也赢得了当地工厂和农场职工广泛的尊重和赞誉,当年在工厂广场醒目位置常年悬挂“远学罗建夫,近学蒋亦元”的巨幅标语。老师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

老师是个性情中人,热爱传统文化,常有奇思妙想。他对祖国的山川、历史、文化充满感情,每逢出差,总是随身带着唐诗、宋词、《孙子兵法》等古典书籍在车上阅读。每当这些文学内容与他的工程思想相撞击产生灵感时,便会以诗言志。老师的许多诗作就是这样写成的。

先生愿意让后辈学人分享他的经验。每当他有了新的发现、想法或搜集到了新的信息,总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分享。课题组经常在会上、科研现场和饭桌旁讨论、甚至争论学术问题,大家都能畅所欲言。老师总是热情鼓励我们要敢想、敢说,并告诫我们科学的进步绝不是人云亦云的结果,不是都能从书本上或老师那儿找到现成的答案,而是需要有活跃的学术思想,要有探索精神。我逐渐认识到,这种民主生动活泼的学术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是很关键的。老师本人1995年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培养的研究生两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创造了我国农业工程教育的奇迹。

老师尊重爱惜学生,视学生为朋友、为子女,以一颗平等真挚之心待他的每个学生。老师长我32岁,可信中他总亲切地称我为“恩臣学弟”。 我仍清楚记得1993年和老师在工厂招待所度过的那个中秋之夜。夜深了,望着天上一轮明月和万家灯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为解相思,老师教我吟唱古诗词,学唱李白的“月下独酌”,我们师生二人时唱时吟,不知不觉已是夜深人静,本来是个惆怅的夜晚,却过得充实快乐。我现在还时常唱起这支歌,每当我唱起它,心中便升起一股暖意,与老师相处的件件往事便浮现眼前。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也开始学习唱歌,读小说,从而提高了我的人文素养。

老师还经常被特邀做学术报告,他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会做“青年教师的成长”、“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青年人怎样报效祖国”、“知识分子的成长之路”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等报告。他满腔热忱地宣讲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教育青年人正确认识伟大的祖国,珍惜祖国优秀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发愤图强,努力成为为祖国繁荣昌盛和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有用之才。

我很幸运,在我人生道路上能长期跟随蒋先生学习工作,先生的为学、为行、为人、为师以及思维方式和科研方法的言传身教,为我树立了榜样,老师是我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深切缅怀恩师蒋亦元院士!

上一条: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应义斌: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深切缅怀恩师蒋亦元先生 下一条:申德超:恩师永垂不朽!——深切缅怀恩师蒋亦元院士

关闭

©东北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备案号:黑ICP备05001969号

地址: 中国 哈尔滨 香坊区 长江路600号   电话Tel:+86-451-55190114

技术支持:东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