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精神永存
--深切缅怀恩师将亦元先生
惊悉恩师蒋亦元院士逝世,霎时觉得地球转动放慢了…。蒋先生的殷切教诲和优美歌声我终生难忘。先生是伴随我学术生涯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恩师。作为十年“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大学生(七七级),我有幸就读于东北农业大学机械设计专业,当时先生专注创新与研制水稻割前脱粒机械,有机会第一次聆听先生给新生做“如何树立科学观”的报告。报告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设计到实践从创新到应用,报告更加激发了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欲望。
1982年毕业留校有幸与先生同教研室。先生言传身教,思维敏锐,提出问题总是一针见血,使我受益愽深。先生鼓励我去美国功读博士并鼓励我博士后继续在美国深造之后再回国。没想到竟然是“走”的太远了。然而,先生却一直关注我的学术发展不断提出方向性的建议:从机械设计到食品工程再到农产品生物质材料。有件事我记得很清楚,与先生电话中谈起有关我的生物水凝胶的创新技术,先生很感性趣地问我是否有发表的文章,我随后寄给他一篇论文。三年后拜访先生的时候,他拿出一张有关干细胞与健康理疗报纸给我,上面画的圈圈线线的,对我说你最近研究的生物新材料对干细胞理疗应该是非常有用的。我当时很惊讶,因为我们科研团队正在开展细胞体外立体培养的研究。而先生87岁高龄竟然在非他科研领域有如此清晰的洞察力。先生学而不止的精神让我深深感动。
先生从切身经历总结出很多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方式,值得研究人员尤其是研究生们参考与学习。先生用二十四字鞭策和鼓励着我坚持不懈地追求科研目标。“勤于思践 敢于胜利 贵在奇正 重于专律 锲而不舍 韧于成败” 已成为很多人的廿四箴言。读在职研究生时先生的“相似理论”课给我很深印象。先生通过对G.Murphy博士的球体沉降距离理论公式验证和修改,进而推出相似理论并成功地应用于割前脱粒及其它相关机械研究与创新的领域中。先生认为球体沉降距离变化引起球体沉降速度变化,进而引起对球体周围流体产生不同的流变效应,又反馈影响球体沉降距离。当球体沉降距离超出公式表达的范围时,原始公式不能准确计算球体沉降距离,必须对公式原始参数重新修正。这个概念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在我新材料研究中,经常用先生相似理论的概念将材料合成反应从烧杯里的几克放大到几百克或几十公斤,每个放大阶段都需要对合成反应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尽管材料合成系统表达公式与球体沉降距离公式不一样,但是相似理论的概念是一样的。先生推出的相似理论概念对科研创新及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先生一生轻名淡利学风严谨。与先生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先生对研究目标的追逐总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先生曾多次在电话中微信里精辟的谈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中国崛起让人感到欣慰,然而,教育这块“净土”似乎不像从前那样纯净了。先生担忧,曾经讲给我几个小故事,一个是真实公正的科研课题评语,一个直率成恳的学术交流,和一个严谨无虚的院士评审过程。先生曾在2015年全国农业工程年会报告以“趣味”风格的形式讲了这几个小故事并得到热烈的掌声。事实上,这“趣”事后面阐述的是如何把教育这块“净土”再纯化的几个优秀的例子。学生认为先生报告后的热烈掌声反映了“还我净土”的心声! 这关乎中国崛起可持续发展的势在必行。
先生有很多业余爱好,喜欢古诗词,音乐,唱歌,还特别能坚持体育运动。与先生聊天从未乏味过。记得几年前发现先生82岁在全校师生面前独唱一首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 且有一番话说了他为什么唱这首歌。先生说科研创新与西天取经差不多。科研的“脚”下是没有“路”的,需要闯出一条“路”,这条“路”就是创新的成果。我曾经是一个文艺爱好者, 出国后由于专心科学研究与教学,不知不觉把唱歌的爱好“丢”了。在先生的鼓励下, 我又开始练习唱歌还发展了画画。先生克服了许多身体疾病的打击但从不向疾病低头。 50多岁患风湿关节炎双拐走路, 70多岁患胃癌, 80多岁患肺炎, 90岁患肺癌。在肺癌住院期间,还常常阅读科技政治经济历史书刊,听音乐看古诗词。前不久先生还送我一首由曹轩宾演唱的古诗词“别君叹”。91岁高龄的先生对古诗词仍倒背如流,还竟有独特的诗文见解。引起我对古诗词的兴趣,我学唱了“别君叹”送给与肺癌争战的先生听,先生竟然认真点评。
是我今生有幸遇见先生这样一位难得的恩师。先生是我们杰出的楷模院士精神永存:割前脱粒世界领先, 治学严谨刻苦专研,相似理论创新思维,良师益友廿四箴言。
学生 孙秀芝
2020年2月27号于美国堪州曼哈顿